隨著2023年落下大幕,地方上市公司數量的年度排名也塵埃落定。去年是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的第一年,A股IPO上市競爭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數據顯示,2023年共有313家企業在境內首發上市,相比2022年減少了四分之一左右。其中,有110家企業選..
010-85803387 立即咨詢
發布時間:2024-01-05 熱度:
隨著2023年落下大幕,地方上市公司數量的年度排名也塵埃落定。去年是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的第一年,A股IPO上市競爭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數據顯示,2023年共有313家企業在境內首發上市,相比2022年減少了四分之一左右。其中,有110家企業選擇在創業板上市,占比超過35%;77家企業在北交所上市,占比約25%。而在科創板、滬市主板、深市主板上市的企業數量分別為67、36、23家,占比分別約為21%、12%和7%。第一財經記者根據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證券交易所披露數據統計發現,2023年A股上市公司(以公布招股說明書為準)省域數量前十名依次為(括號內為上市公司數量,下同):廣東(874)、浙江(703)、江蘇(691)、北京(475)、上海(446)、山東(309)、安徽(176)、四川(172)、湖南(146)、湖北(146)。按城市來看,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數量前十名城市依次為:北京(475)、上海(446)、深圳(425)、杭州(228)、蘇州(218)、廣州(155)、南京(124)、無錫(123)、寧波(120)、成都(118)。江蘇追趕浙江省域“十強”形成鮮明的三個梯隊格局。其中,廣東省以874家上市公司總量獨占鰲頭,并與浙江、江蘇兩省一起組成斷層領先的領跑軍團;北京、上海、山東兩市一省的上市公司數量均超過300家,形成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安徽、四川、湖南、湖北四省都在一百多家,暫時無法挑戰第二梯隊,也比身后離得最近的省份河南(110)超出較多。
省域上市公司數量十強,數據來源:第一財經記者根據滬深京證券交易所數據整理從年度新增數量來看,去年江蘇、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的IPO公司數量分別為58、51、47、25、20家,占據省份排名的前五位,總量更是占到全國IPO數量的近三分之二。與此同時,由于全年還發生了46起公司退市,各地的上市公司存量還要減去退市數量。綜合下來,全年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前五的省份依次為(括號內為新增數量):江蘇(54)、浙江(46)、廣東(40)、上海(24)、山東(18)。可見,區域上市公司數量增長呈現一定的馬太效應,總量靠前的省份增勢也更強。“這主要是由資本市場政策導向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一位區域經濟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近年來,國家持續鼓勵引導成熟期大型企業、成長型創新企業和富有發展潛力的“硬科技”企業上市融資,而這樣的企業大多集中于東部沿海及內陸的成都、重慶、武漢、長沙等經濟中心城市,所以造成上市企業“扎堆”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上市公司省域“十強”鮮明地體現了這種特點——增量達到兩位數的7個省份(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山東、北京、安徽)均為東部省份,增量在個位數的3個省份(四川、湖南、湖北)恰好都位于中西部。進一步觀察,省域“十強”當中,有兩組省份的競爭尤其有“看點”:一組是浙江、江蘇的榜眼之爭,兩者之間差距甚小;另一組是湖南、湖北的第九名之爭,兩者暫時完全并駕齊驅。先看蘇浙。目前江蘇的上市公司數量比浙江少12家,但去年江蘇無論是IPO數量還是最終增量,都明顯多于浙江。前年亦如此。如果維持這一勢頭,未來實現反超是完全有可能的。江蘇省對推動企業上市一向態度積極。早在2018年,該省金融辦即會同各設區市、縣(市、區)金融辦(上市辦),建立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擬上市企業培育機制;省國資委積極培育符合條件的省屬企業上市;各設區市基本都制定了資本市場發展規劃,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還將“每億元GDP境內上市企業股權融資額”列入了全省高質量發展監測指標體系。最近三年,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等先后出臺一系列扶持企業上市的文件,鼓勵引導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核心競爭力。持續的發力取得明顯成效。過去三年,江蘇省分別新增86、66、54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近兩年拔得省域增速頭籌。與浙江省的差距也逐年遞減,從2021年的35家,縮減至前年的20家、去年的12家。浙江省顯然不甘于被鄰居輕易反超,它甚至比江蘇還早發力。2017年9月,浙江省就啟動了扶持企業上市的“鳳凰行動”;2021年3月,浙江提出打造“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試驗區”的目標;2023年1月,《浙江省“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制造業上市企業達到840家以上。數年來,浙江推動了數以百計的企業并購重組,培育了數以千計的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實現新增境內上市公司數和上市公司總數均居全國第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上市公司區域分布的均衡性傲視全國。703家公司中,除了注冊地在杭州的占比將近三分之一,還有寧波有120家,紹興、臺州、嘉興三個地級市各超60家,金華、湖州、溫州各有約40家,衢州有17家。上市公司數量最少的地級市舟山也有2家。目前浙江上市公司的縣域覆蓋率已達88%,近兩年山區26縣中有7個縣的11家公司成功上市。相比之下,江蘇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蘇南地區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市,蘇北五市的上市公司分布則顯著稀疏。雖然江蘇是全國唯一有三個城市上市公司數量過百的省份,但蘇北地區的支持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江蘇追趕浙江的速度。“兩湖”競爭膠著提到中部地區的上市公司數量,許多人以為湖北省和武漢市會是當然的省、市“雙第一”。其實不然。最新數據顯示,湖北省和湖南省以各146家A股上市公司并列中部省份第一,長沙市則以87家超過武漢的76家,位居中部城市第一。長期作為中部地區龍頭的湖北,在2015年以前,上市公司數量也曾長期位居第一,但近年來先后被相鄰的安徽、湖南趕超。其實早在2008年,湖北省就感受到了壓力,在當年出臺的《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企業上市的若干意見》中提到,“近年來上市后備資源缺乏,上市后續支撐力不足,企業上市步伐減緩,上市公司規模不大,企業直接融資比例偏低,資本市場結構不合理”,為此,要“認識到推進企業上市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大上市后備資源培育力度,加快企業上市步伐。為了扭轉不利局面,湖北省連發“十二道金牌”:2016年,啟動“金種子”計劃;2018年,提出“上市公司倍增計劃”;2019年,發布“科創板種子”計劃;2022年,開啟“楚天種子”行動……其間,還出臺了《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企業上市工作的意見》《湖北省企業上市工作綠色通道制度實施方案》等文件,對入選的“金種子”企業,在政策扶持、上市服務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根據《湖北省金融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力爭全省每年新增上市公司20家左右,上市公司數量達到230家以上。目前來看,這一看似不遠的目標,實現起來并非易事。就在2023年11月底,湖北省政府發布“進一步加快推進企業上市若干措施”,再次向著打造中部資本市場高地的目標進發。相比湖北的政策、號令迭出,一水之隔的湖南則是典型的“悶聲發大財”。湖南省、市層面發布的有關企業上市的行動計劃和政策并不多,但上市公司的增速卻不慢。拿最近3年來說,2020年湖南全省新增A股上市公司13家,2021年新增16家,2022年新增6家,2023年新增8家。十年之前,湖南省的上市企業數量還不能與湖北相提并論,十年后已經平起平坐,各自的省會城市更是實現換位,長沙的上市公司增速達到武漢的近2倍。湖南省官方把企業上市工作提到更高的高度,應該始于2021年的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在那次會上,時任湖南省委書記張慶偉提出,要“梯度培育優質企業,持續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同一年,湖南省省長毛偉明帶隊赴京會見了中國證監會高層,回來后多次部署加快推動湖南企業上市工作。2022年1月,湖南省發布《企業上市“金芙蓉”躍升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達到200家以上,總市值達3萬億元以上,直接融資總額增長50%以上,資產證券化率提高5%以上,居中部省份前列,暫無上市公司的市州實現零的突破,全省現有國家級產業園區實現上市公司全覆蓋。“金芙蓉”計劃從健全上市后備資源庫、推動企業股份制改造、加強對上市后備企業的指導與支持、發揮區域性股權市場培育功能、發揮股權投資機構帶動作用、發揮政府基金引導作用、實施財政補助等角度,提出了11條推動企業上市的措施,其中不乏新思路、新舉措。隨后,長沙市發布推進企業上市的“岳麓登峰”行動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新增上市公司不少于40家;對在A股首發上市的企業分3個階段給予總額600萬元的上市費用獎補,登陸科創板的新上市企業,最高可獲1000萬元獎補。這樣的獎勵力度,在中部地區頗有激勵效果。根據湖南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最近公示的上市后備資源庫名單,上市后備企業總數達到914家,覆蓋全省14個市州,數量再創新高。鉚著一股勁的資本市場“湘軍”,可能并不滿足于并列第十的位子。北京明年“破5”?按城市來看,2023年的“十強”名單跟前年一致,只不過部分城市的排位發生了變化。前十名城市也形成了三個梯隊的格局。其中,京滬深三市均已擁有超過400家境內上市公司,形成第一梯隊;杭州、蘇州以各200余家的上市公司數量,形成第二梯隊;廣州、南京、無錫、寧波和成都組成的第三梯隊,則分別擁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十名之外的城市,上市公司數量均沒有過百,前幾名包括長沙(87)、合肥(83)、重慶(79)、武漢(76),其中重慶相比前年增加了10家。
城市上市公司數量十強,數據來源:第一財經記者根據滬深京證券交易所數據整理從增量來看,“十強”城市擁有的上市公司數量均有增加。其中,上海以新增24家排名增量第一,深圳和蘇州以新增20家的速度并列第二,增量第三的北京新增15家。其后依次為:杭州新增14家,無錫新增11家,廣州新增10家,南京和寧波各新增6家,成都新增2家。如前所述,2023年境內企業IPO的速度是有所放緩的,今年如果恢復到2021、2022年的增速水平,則北京有望率先實現上市公司突破500家的標志性成就,上海、深圳也有望更加接近這一目標。2021、2022連續兩年,北京新增上市公司數量至少有35家,上海、深圳的新增數量至少有32家。放眼全國,各地對企業上市的熱情正持續高漲。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過去3年內,全國所有省會城市、副省級以上城市和2022年GDP排名前30位的城市(部分重疊),均提出了推動企業上市的目標,出臺了大量針對性扶持政策,同時儲備了豐富的上市后備資源。一旦IPO速度加快,長沙、合肥、重慶、武漢等城市,實現上市公司總量破百都指日可待,紹興、天津、重慶、廈門等城市亦可向批量新增上市公司的目標發起沖擊。同時,各地對企業上市的競爭,已經從單純數量競爭的1.0階段,過渡到數量、質量并重的2.0階段。各地在篩選培育上市資源時,不約而同地把“制造業”“硬科技”“專精特新”等作為關鍵詞。同時,對于屬地上市企業因故被予以退市的現象,地方政府也能以平常心視之。體現上市公司質量的一個核心指標是公司市值,記者在這個角度也有一些有意思的發現。從省域上市公司的總市值來看,截至2023年末,坐擁最多中央企業的北京市,以約16.77萬億元的總市值遙遙領先,廣東省約12.52萬億元次之,上海市約7.07萬億元居第三,浙江省約6.84萬億元排第四,江蘇省約6.50萬億元排第五。其后,山東3.36萬億元、四川2.72萬億元、安徽1.88萬億元、湖南1.55萬億元、湖北1.41萬億元分列第六至第十位。而如果計算平均數,則北京上市公司以平均市值353.05億元依然排名第一,廣東平均191.88億元排第二,上海158.52億元排第三,四川158.14億元排第四,山東108.74億元排第五。后五位依次為:安徽106.82億元、湖南106.16億元,浙江97.30億元、湖北96.58億元,江蘇94.07億元。可以發現,地處東部沿海的浙江、江蘇,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尚低于中西部地區的四川、湖南。就連長三角龍頭城市上海,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也僅比四川高一小點。這可以從不同地方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性質及行業類型占比中找到原因。地處東部的蘇浙滬,民營經濟發達,創新創業氣氛濃重,上市企業中,中小市值民營企業和設立時間不長的創新型企業較多;而在四川、湖南這種內陸省份,上市企業中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和傳統行業企業占比較高。對比之下,自然形成前述反差。
企行財稅主營業務: 公司注冊、公司變更、代理記賬、涉稅處理、公司轉讓、公司注銷、商標注冊、公司戶車牌轉讓,投資/資產/基金類公司轉讓, 免費咨詢電話:010-85803387 。工商老師私人手機號:17701222182
老板們別急著點關閉!這個問題可能讓你少交幾十萬稅。最近總有人問:"我公司剛注冊三個月,能馬上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嗎?"今...
"我營業執照地址是真的啊,為啥老被判定異常?" 最近好多豐臺企業主都在吐槽這事兒。工商局查得嚴,一個不留神就上榜&...
兄弟們,做私募的都知道年審這關躲不過去對吧?但你知道遲交報告后果多嚴重嗎?輕則產品備案直接卡住,重則上公示平臺當"網紅&quo...
北京注冊公司0跑腿攻略,客戶親測靠譜 “王總,您這執照再拖下去,耽誤的可都是錢啊!”上周三,客戶張哥急吼吼找到我們——他的電商公司等著...